近年来,消化道疾病在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促进临床医生对检测指标的了解,加深检验人员对疾病诊疗过程的认识,共同探讨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及研究新进展,由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实验室牵头,罗湖医院集团消化内科、深圳大学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罗湖医院集团精准研究院共同参与的“消化道疾病诊疗与研究新进展专题学术会议”于2021年12月10日15:30在罗湖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二楼顺利召开。
会前,罗湖医院集团张秀明副院长致辞并介绍了此次会议重点将会围绕着消化疾病诊疗与研究这一重大临床课题展开探讨,旨在通过临床专家和科研学者们对消化道疾病研究内容与成果的总结汇报进行深度交流,为进一步实现消化疾病精准诊疗奠定基础,从而有助于提升深圳市消化道疾病机制及诊疗研究水平,建立深圳市乃至全国性的消化道疾病精准诊疗模范试验基地。
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张秀明教授于会前致辞
会上,深圳大学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侯志波教授、罗湖医院集团检验医学实验室免疫组组长王恩运、生化组组长覃俊龙、高小娟博士、莫婵博士、在读研究生邱新颖同学分别发表了其在消化道疾病精准诊疗方面的研究报告,消化内科余细球主任、黄威主任等参与了精彩的的点评与指导。
侯志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我国的感染现状以及诊疗指南。指出Hp耐药性的问题是导致目前根除率降低的主要因素。针对Hp耐药性的问题,深圳大学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一个胶囊“钓”出Hp,然后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鉴定Hp并检测其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情况的想法。并成功发明了“胶囊取样线”,用于从胃中“钓”出Hp。相对于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较易出现假阳性的情况,胶囊取样线加入了特异性的引物探针,可以特异性的检测Hp,所以具有特异性高的特点。
深圳大学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侯志波教授做学术报告
针对侯教授提出的“胶囊取样线”应用于Hp精准治疗方面的应用,余细球主任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尤其针对Hp根除治疗失败的患者,如果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了解感染的Hp的耐药情况,再精准用药,对提高这类患者的根除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黄威主任认为这是个很新的技术,对于胶囊取样线的取样原理及安全性问题与侯教授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积极支持该技术应用于Hp的根除治疗。
免疫组组长王恩运详细介绍了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分型的临床应用。根据抗体检测的结果,分为三个主要类型:Ure-/Cag-/Vac-(无感染)、Ure+/Cag-/Vac-(Ⅱ型弱毒株)、Ure+/Cag+/Vac-orUre+/Cag+/Vac+orUre+/Cag-/Vac+(Ⅰ型强毒株)。无感染人群不需要治疗,Ⅱ型弱毒株人群针对有症状的人群进行对症治疗,Ⅰ型强毒株不管有无症状都需要根据指南推荐进行Hp的根除治疗。针对王老师报告的内容,黄威主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Hp只要确定感染阳性,针对成年人(不包括免疫力低下或者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老人)不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进行根除治疗。这对于预防Hp导致的肠型胃癌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侯教授支持黄威主任的观点。
王恩运老师做会议报告
生化组组长覃俊龙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血清胃功能检测临床意义与结果解读”。就胃癌的筛查背景、血清胃功能检测展开了详细的介绍,重点讲解了血清胃功能各项指标生理来源、含义、结果解释及动态变化的意义。
覃俊龙老师做学术报告
针对PGR、G-17,单指标阳性的话提示萎缩性胃炎,每年需要复查胃功能;双指标阳性的话,萎缩性胃炎的风险较高,需要做到每年复查,针对50岁以上的老人还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基于PGR、G-17的检查,考虑年龄、性别、Hp感染情况等因素,可以构建胃癌患病风险评分系统,评分>16分的,属于胃癌高风险人群,强烈推荐进行胃镜检查;12-16分的,胃癌中风险人群,推荐进行胃镜筛查;0-11分的,属于低风险人群,只需要随访就可以了。在场的各位专家针对覃老师报告的内容,认为血清胃功能检测作为常规的临床检验项目,对于提示萎缩性胃炎相关的疾病,指导相关的药物使用,胃癌化疗、术后病情的检测,不适合做胃镜或者胃镜未普及区域的胃癌筛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小娟博士围绕胃肠道微生物诱导胃炎胃癌发生机制方面做了相关的汇报。
高小娟博士做学术报告
首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胃中除了可能感染Hp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微生物群,在导致胃炎胃癌相关的疾病中,Hp量先增多后减少,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这个观点有大量的文献支持。那么菌群的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是怎么样的,仍需要进一步探讨。高博士对这一科学问题,设计了相关的课题,并对课题进展以及下一步计划向各位专家进行了汇报。专家提出胃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加上针对胃癌筛查,缺乏特异性标志物,可以从这些角度深入研究,探讨微生物与胃炎胃癌发生机制,筛选胃炎或者胃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为预防胃炎胃癌提供治疗靶点。
莫婵博士围绕舌苔微生物群和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这一主题展开了详细的介绍,表示舌苔取样方便无创,可多次取样,诊疗全程都可提供重要生物学信息,可能发现一些潜在的非侵入性生物标记物适用于胃炎的长期监测,同时舌苔微生物群也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简便的、非侵入性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研究。余细球主任认为舌苔微生物便于取样,对患者不造成创伤,如果可以从中筛选出指示疾病的Marker,对于消化内疾病的诊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莫婵博士做学术报告
邱新颖同学介绍了其关于《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这一课题的进展情况,分别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样本收集等情况向大家进行了简要的汇报。欧铜副主任针对邱新颖汇报的进展,认为这个研究属于临床研究范畴,如果要顺利进行,需要有资质的临床专家主导。
邱新颖研究生做课题进展报告
会后,所有参会人员就本次会议内容展开了精彩地讨论。精准研究院的陶涛博士、李阳阳博士等就会议内容进行了提问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陶涛博士提出多组学在临床科研、探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他认为可以应用在胃肠道微生物与胃炎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后续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与他们团队进行合作与交流。
李阳阳博士对侯教授提出的胶囊取样线的设计展开了讨论,认为取样时间太长,是否可以再搭载一个“生物小马达”提高采样效率。针对这一设想,侯教授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想法,目前在第一版胶囊取样线的基础上,对胶囊的大小进行了调整,第二版的胶囊更小巧,更容易吞咽服用。至于采样时间长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取样线与胃有充分接触的时间,提高Hp检测的灵敏度,后期在不影响Hp检测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采样的效率,减少采样时间。
会后讨论与总结
最后,张秀明院长表示检验医学实验室应加强与消化内科在关于胃炎、胃癌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相关研究人员应携手共同朝着一个大方向走,集思广益,才能早日出好成果。
侯志波教授、余细球主任、黄威主任表示愿继续加大对消化道疾病精准诊疗相关研究的技术与理论支持,以期能为进一步揭示消化道炎症与肿瘤发病的机制尽绵薄之力,从而更好地为病人谋福祉,为科研献力量。
转自: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
医学检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