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2月16~18日,第二十一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 2021)在江西省南昌市盛大召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对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新的共识意见进行投票,并在会议期间由多位专家对新共识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据悉,此共识即将正式发表,小编特别整理了报告中新共识意见,一起先学习一下!

  一、Hp根除指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蔚虹教授就Hp的根治指征针对以下条款进行了解读:

  条款1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获益和风险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对感染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处理。

  条款2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不管溃疡是否活动和是否有并发症史,均应该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条款3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局部阶段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条款4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变幽门螺杆菌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延缓或阻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发展,部分逆转萎缩,甚至可能逆转肠化生,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条款5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术后仍有发生异时性胃癌的风险,应尽早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条款6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增生性息肉可以缩小或消失,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胃增生性息肉的优选治疗。

  条款7 对未经检测的消化不良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策略是恰当的。但这一策略的实施应取决于当地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成本-效益比、患者的年龄和意愿等因素。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部分患者症状获得长期缓解,是优先选择。

 

  王蔚虹教授解读Hp根除指征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祝荫教授针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的条款9-14进行了相关解读:

  条款9 有胃癌家族史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应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条款10 幽门螺杆菌胃炎作为一种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与感染者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条款11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消化性溃疡发生风险增加,应在服用前根除幽门螺杆菌。

  条款12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使幽门螺杆菌胃炎分布发生改变,增加胃体胃炎发生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这种风险。

  条款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B12缺乏症等疾病相关。在这些疾病中,应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条款14 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给予根除治疗。

  祝荫教授解读Hp感染根除指征

  新共识相较于第五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针对条款1、5、7、10、14进行了更新,指出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家庭成员共同治疗可阻断Hp的传播并增加根除成功率。

  二、Hp感染的诊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志荣教授对Hp感染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进行解读。此部分内容未形成特定的条款,总结下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①Hp感染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包括13C/14C尿素呼气试验(UBT)、Hp粪便抗原检测(HpSA)、Hp血清抗体检测。临床应用的非侵入性Hp检测试验中,尿素呼气试验是最受推荐的方法,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可作为备选,血清学试验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不作为Hp现症感染的诊断方法。

  ②Hp根除治疗后评估的最佳方法是UBT,HpSA可作为备选。

  ③除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外,其他检测方法在Hp检测前,必须停用PPI至少2周,铋剂、抗生素(包括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4周。 

  ④影响UBT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试剂剂型、剂量、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影响、检测仪器及检测人员等。针对13C尿素呼气试验的质控应包括管理/检测人员的培训、试剂质量控制、检测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报告的正确解读等。

  曾志荣教授解读Hp感染的非侵入性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蔺蓉教授对Hp感染的侵入性诊断方法进行解读,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①内镜下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不推荐作为常规Hp感染检测手段。

  ②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切片染色法在内镜需要活检时推荐应用,组织切片染色法为Hp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多数情况下,有经验的病理医师行胃黏膜常规染色(HE染色)即可作出Hp感染诊断;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而组织学检查未发现Hp时,可行特殊染色检查,如免疫组化。

  ③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非胃黏膜标本如粪便标本也可进行检测。

  ④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染色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均不能代表全胃状况。 

  ⑤针对Hp耐药的检测方法包括Hp培养及药敏试验、耐药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蔺蓉教授解读Hp感染的侵入性诊断方法

  同济大学医学院消化所郜恒骏教授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基因诊断进行了解读。总结如下:

  ①Hp的分子生物学诊断通过侵入性或非侵入性途径均可且不受药物等因素影响,且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②主要用于Hp耐药诊断且优于传统培养加药敏;

  ③Hp根除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在治疗前了解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诊断有助于指导个性化诊疗,提高Hp根除率;

  ④定量PCR检测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准确性高,不需要严格的分析前条件,方便快捷。

  郜恒骏教授解读Hp基因诊断 

  本次会议对Hp感染的诊断相较于第五次共识进行了如下更新:强调了尿素酶呼气试验的质量控制,更加关注Hp的耐药性及其检测,提高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Hp诊断和耐药性检测中的地位。

  三、Hp的根除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陆红教授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部分进行了解读,主要内容如下:

  ①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初次和再次治疗中推荐使用铋剂四联方案(即铋剂+三联方案,铋剂+PPI+2种抗生素)抗生素组合及剂量推荐见表1,方案的选择需根据当地Hp耐药率、个人药物应用史,权衡疗效、药物费用、不良反应及其可获得性。

  ②大剂量二联方案指双倍剂量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每日≥3g(分3次或以上给予)阿莫西林的方案,疗程为14天,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PPI-阿莫西林二联疗法与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相当,不良反应更低。

  ③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根除治疗方案是可以在有条件下进行和推荐的。

  表1 铋剂四联方案推荐的抗生素组合和剂量

  H陆红教授解读Hp根除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志强教授针对Hp根除治疗的后半部分进行了解读,主要内容有:

  ①难治性Hp感染是指连续规范的不同药物组合方案根除治疗≥2次仍未成功,患者比例至少5%~10%。

  ②Hp耐药为难治性Hp感染的重要原因,结合研究进展及我国实际状况,推荐的治疗框架仍为PPI+铋剂+2种抗生素,根除时机为距离上次根除治疗3~6个月,根除疗程为14天。

  ③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可针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位点突变进行检测,存在耐药时可选择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全剂量甲硝唑(400mg,4次/天)。

  ④利福布汀、米诺环素、大剂量二联方案、加强抑酸亦可作为一种选择。 

  ⑤青霉素过敏患者可使用头孢呋辛替代阿莫西林,其疗效与阿莫西林相当,推荐的抗生素组合为:四环素+甲硝唑、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

  宋志强教授解读Hp根除治疗

  本次会议对Hp感染的根除治疗相较于第五次共识进行了如下更新:肯定了大剂量二联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难治性Hp感染,提出一系列新方法;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应用头孢呋辛替代。

  四、Hp感染与胃外疾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针对Hp感染与其他胃外疾病方面进行了解读。总结如下:

  ①研究表明Hp感染与全身多个系统疾病均有相关性,但尚无充足证据,其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亟待更多高质量、大人群样本研究。

  ②Hp感染与代谢性疾病:Hp感染与糖尿病患者更高血糖水平有关,根除Hp可能与体质量少量增加有关,但不会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根除Hp对代谢参数有积极影响。

  ③Hp与免疫性疾病:Hp感染与IBD发病率呈负相关,根除Hp可能会增加IBD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根除Hp不会增加成人患哮喘、炎症性肠病以及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风险。

  ④Hp感染与血液系统疾病:Hp感染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IDA)、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维生素B12缺乏症有关,根除Hp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⑤Hp感染与肝脏疾病:Hp感染可能增加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损害,根除Hp可减轻肝脏炎症。

  ⑥Hp感染与皮肤疾病: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酒渣鼻、过敏性紫癜等有关,根除Hp可改善上述皮肤症状。

  ⑦Hp感染与心血管系统疾病:Hp感染与高血压、心房颤动、冠心病,根除Hp可改善心血管系统疾病。

  ⑧Hp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Hp感染与中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有关,根除Hp可产生积极作用。

  左秀丽教授解读Hp感染与其他胃外疾病 

  关于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但是缺乏高质量、大人群的数据,研究之间的结果存在不一致性。第五次共识中关于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相关性内容仅有1条陈述,本次会议左秀丽教授结合国内外多项共识、文献研究数据对此话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读,反映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组专家对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注度正在增加。

  五、Hp感染与胃癌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杜奕奇教授针对胃癌筛查和Hp防控方面进行了解读:

  ①胃癌同样遵循癌前病变-早期癌-进展期癌的发展规律,在癌前病变至早期癌阶段进行早诊早治为胃癌防控的关键期,胃癌的影响因素众多,Hp感染为最重要病因。

  ②基于“血清学检测+内镜精查”的早期胃癌筛查策略,以胃癌风险“精准”评分系统为核心的早癌筛查效率高、早癌比例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属于癌前状态,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Hp感染显著增加胃癌前状态风险。

  ④通过对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和监测,有助于预防胃癌。

  ⑤对于Hp感染的防控应与早癌筛查同步进行。

  ⑥社会公众对Hp认知不足,存在地区差异,需要开展更多的健康科普教育,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Hp防控。

  杜奕奇教授针对胃癌筛查和Hp防控方面进行解读 

  相较于第五次共识,本次会议指出公众对Hp认知的不足可影响Hp防控和胃癌筛查,需要开展更多的健康科普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Hp防控更有效率。

  六、Hp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深圳医院陈烨教授针对Hp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进行了解读。总结如下:

  ①Hp感染不仅改变了胃微生物群,对肠道微生物群也有影响。

  ②Hp感染降低了胃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根除Hp有助于正常胃微生物群的恢复。

  ③根除Hp治疗短期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其远期影响可能较小。

  ④益生菌可降低Hp根除治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⑤部分益生菌可提高Hp根除率,目前尚有争议,期待更多研究明确益生菌使用的菌种、菌株、剂量、时长、频率等问题。

  陈烨教授针对Hp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进行解读

  相较于第五次共识,本次会议探讨了Hp感染对胃微生物群的影响及根除Hp对胃微生物群的恢复作用,对于益生菌在Hp根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更多证据支持。 

  自2017年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报告发布以来,国内先后发表了4个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指南共识:《幽门螺杆菌-尿素呼气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说明我国消化学界对幽门螺杆菌的诊治及其规范依然十分重视,且在不断细化。本次会议在借鉴这些指南共识及国际高级别证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国情和医疗卫生水平条件,对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进行了更新,对于指导临床消化医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及处理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消化医声